双峰县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介绍 » 河津遮马峪口西硙
TUhjnbcbe - 2024/4/7 8:20:00
辽宁白癜风医院 https://m-mip.39.net/woman/mipso_4603798.html

遮马峪是河津的三条主要峪水之一。峪为山界,遮马峪东为双峰山,西为龙门山。但是现在人都说东边是马鞍山,西边为双峰山。老马说,看西边最高的那个山峰,后面还连着一个,那就是双峰山顶。看这边的山峰,就像一个马鞍子。

日本人的碉堡就在马鞍山上。很早就听说过,抗战时在这一带发生过惨烈的战争,死的人很多,流传这死人条之类的传说。老马说,是的。攻打山顶日本人的碉堡,是从山峰正面的那个人字洼往上打的。山梁的确是组成了一个极为明显的人字。老马说,小时候跟父亲在地里干活,抛出来一大块石碑,上面刻着四个字“死不戴天”。石碑后来却不知去向了。

日本人的碉堡在山顶,能够掌控峪口、山前的所有情况,山下有人走过,三八大盖,只消一枪,就没了动静。二战区的碉堡却在山下的沙包上,关系似乎是极不合理的。其实,沙包旁一直是进峪进山的通道,也是旧时驮碳的重要道路。抗战的时候,村子里有张某某,是这一带的豪人,做着二战区晋绥军的排长。虽是排长,但势力颇盛,手下人多,周边村子关系也广,单结拜弟兄就好几十人。其来往于峪前峪后,日人、国军皆不敢为难于他。战后,共产党欲劝降他,但并没有变节。最终,在跨越壕沟时,摔伤腿,被歹人背后害了性命。

从沙包沿路进峪,有滴水崖,是天然水泉。现在,政府在崖下打了深井,用管道引流到峪前的各村。崖面已没有滴水的痕迹,但地面溢流的管子还在流水,看起来水量并不小。老马说,这里是滴水崖,前面峪道里是五眼泉,现在政府都打了水井,抽水,不能滴水,也不能叫泉了。滴水崖下,沿着山体,有石头垒砌的渠道,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砌的引流渠,现在的管道借着渠道走向山外。

滴水崖往后,再有一处景观,就是上马台了。上马台,很形象,山体伸出峪道的一截平台,像极了旧时大家门口的上马石。老马说,上马台的故事可是真事。关公的马在这里失了惊,跑了。周仓一路追赶,直跑到山下尹村,才捉住;所以尹村建了一座捉马庙。牵回到峪口的大槐树下,所以那里建了一座马庙。马牵回来,关公在这里等着石头上了马,所以这里叫了上马台。在老百姓的心里,民间传说故事是绝对要合情合理的。

五眼泉前的峪道里,现在还残存着一道旧时候的大坝。老马说,那是文革时修建的,但是它的名字好像叫跃进大坝。大坝看起来还很坚固,但是峪道里的水却早已经似有似无了。大坝两侧的石头都是红色的,殷红殷红的铁砂石。沿着这个断面,峪道东侧就是红石崖,再往东,就是红石山,山前为沙包,山后就是石灰岩的马鞍山主体了。红石,就这一段。大坝东侧,还能看到过去的引流渠和水磨旧址。借用峪水置水磨,是过去人们惯用的方法。

磨,土话里叫硙。这是峪口叫西硙的原因么?从字源上来说,似乎也是合理的。古书里对硙的解释都是磨。但现在不少文史学者却认为硙应该是一种地形。老马倒没有对这个发表意见。他说,村子最早叫古寺村,因为原先村里的寺庙特别多;以前人们说古寺砖,都不知道是什么,其实就是古寺庙上的砖,形容砖很大而已。这话是老马指着“镇硙堡”堡门上的砖说的。镇硙堡是村里的东堡,如今还存着堡门,几家旧宅院和东北角完整的一截堡墙。堡门方形,上有垛口,券形门洞。有“镇硙堡”砖雕题额,落款是“嘉庆二十年仲秋重修”。堡墙土制,约十来米高,很厚实。堡子整体并不大,里面大约有宅院十几家,现在还留着几座完整的老宅院,薛氏宅院门楼为三檐仿斗拱砖雕结构,好像过街的高大牌楼,略有气势。门额还被泥封着,不知道是什么字,左右两侧有界格,花边,像是装饰过图画,有砖雕字样“上古”“安涯”,安涯,是说安乐在水边的意识吗?

西硙村一直以来就是重要的旱码头,在遮马峪口,得水利之便,煤炭外运,又得出山口之利,自古来就是人流荟萃之地,有通邑之称,人也多雄强。所谓“侯马的饭,河津的店”,过去多指西硙口的旅店,因为住店者多为上山背碳、拉碳的人,店也就会非常脏乱了。现在交通便利了,西硙口渐渐失去了过去煤炭客歇脚、交易的功能。物事虽然变了,但人的血性却始终传承着。老马说,山底人为什么都刚,主要是因为喝的水含钙高,比较硬。老马的声音就是那种,山底人的小曲也是那种。那声音,就像是铁一般的刚亮,声入耳中,恰如钢在后脊。

张雪涛

张雪涛

1
查看完整版本: 河津遮马峪口西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