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峰县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洋县圣地两角山 [复制链接]

1#

出洋县城往西北方向,一眼望去都是山峰,数不胜数。其中独有两角山却因形同两只牛角而且山上有庙远近闻名。据说,两角山此前叫双乳山、双峰山,后被雅士改称今名。溯五岭观光线一路上坡下坡来到流浴村路口。一条小路大约三米左右,车子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就如出弦之箭只能往前,不能退后,于是轰足油门往上冲。车子到了一块平坦的场面,驻车许久还暗自心惊。两角山仿佛高昂的龙首,而其他山就像一条条小蛇匍匐在它的脚下。平日里远眺不觉得多高的山,今天倒显得突兀起来。

起步处碑文上有万步天梯工程字眼,有无万步却也无法细纠,但这条石梯确实很长很长倒也真实。拾级而上,不及三分之一就脚步沉重呼吸急促,舍了“天梯”而选择了半腰另一条天然道路,明显平缓了许多。露出路面的石头就像山体嶙峋的肋骨被厚厚的胡叶黄黄地覆盖,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间隙在道路上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。拐弯处有两棵大柏树迎接我们的来访。一树挺拔向天,一树歪斜旁伸。有一棵树侧枝十分发达,竟然长成了秤钩模样。两树相距近丈,显得十分亲密。说是夫妻树,亦可说它们是兄弟树。树上的铭牌介绍它们有八百年以上树龄。黄山有迎客松,两角山有迎宾柏。松柏均为树中长者,奈何同属异命,一个誉满天下,一个鲜为人知,际遇却是这样的天差地别。

据当地老人讲,这两棵柏树应是蓝大顺、蓝二顺兄弟二人的化身。清末曾经在两角山爆发过激烈的一场战事,云南二蓝起义军在这里与前来镇压他们的满清军队殊死搏斗,山高势险,义军据守于此,血染黄坡。义军爱护百姓军纪严明,在山上曾立有石碑,上面镌刻有十条诫命,有些类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。附近村子走失了三头牛,最后找到两角山上的义军营地。一看牛都好好地还在,而且义军帮他都给喂饱了,就等人来找牵回去。有个士兵逮牛的时候用棒打了牛还被当众执行军纪砍了头。义军失败后被清朝政权毁碑,进行了几十年的黑化,所以洋县老话里就留下了长毛贼的说法。听完他一席话,洋县收留义军残兵,文同村建孤魂庙等都顺理成章啦。看来,两角山不仅是道教圣地,还是一处革命圣地,只是少了些宣传知道的人比较少罢了。前几日,在二中门口碰到卖书的聂老先生就曾说过他们是太平天军的后裔,至今到他是落户洋县的第六辈人。

边谝边走,我们看到树木掩映里建筑物只角片影,于是加紧步伐来到一处所在。三间房屋再加一间,飞檐斗拱,雕梁画栋,青瓦灰墙,老气横秋。只是房门加锁,透过镂空窗棂,依稀可以看到里面所供尊神,左边单间为财神殿,右边三间群仙聚会,大约九尊之多,门口正中为仪态庄严的女性神仙形象,靠右后尖嘴蓝脸依次应为雷震子等,正中后为三绺黑须道者,另有其他神仙未及一一辨别,但其塑像之美也已令人赞叹。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门两边柱子上的一副对联:金鞭扫黑恶,雷霆除新冠,虽然纸在暴晒之下已经泛白,但墨迹仍然清晰,字写得也是遒劲有力。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,令人唏嘘。

我们对着门内作揖鞠躬三次以示礼拜,之后又从屋旁的小路继续前行。二十多米后来到一处门前稍觉宽敞处,场边高大的古树遮护,尤为巨者,大约三四棵之多,形态各异,均粗有两围,树冠如擎天大伞,其荫敝之处几丈有余。山门坐北朝南,有三个门洞,入内几步方为暗红色木门三幅。三个门洞正上中间一块黑底白字,赫然写着的“两角山”,每个字斗大,端庄大气。其上为斗拱托起飞檐屋顶。山门两侧为厢房之土坯南墙。原以为会有看庙的人,却不想是山门紧闭。我们循山门西侧院墙垮塌处进到院内,一片萧疏破败的景象触目惊心。房顶的瓦片已经掉落,露出里面的椽子也是朽烂不堪,有长有短。泥墙坯在雨水的侵蚀之下几近坍塌。这处建筑应为三进四合院,厢房到中院之间有月亮门连通。

我们进了中院,正中巍然而立者是一幢三间单层明歇檐的房屋,两边山墙层层阶梯样递高直到屋脊,像徽州一带的马头墙。门楣正中题字“斗姆宫”,其两边分别写有斗大“弘扬道教、兴我中华”题额,字体端庄秀丽透着古朴之风。那里面供奉的主神应是斗姆元君了。通过门缝往里探望,见一尊三眼女性神像,正襟危坐,慈眉善目。檐下东侧有功德碑叙述,斗姆为元始天尊阴炁所化,西天勾陈上宫天皇大帝,中天紫薇北极大帝及北斗七星贪狼、巨门、存、廉贞、武曲、文曲、破军之母,为先天神祇,在道教中地位十分尊崇,主天下万物生长,解苦度厄。我心想,难怪这些神仙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她而分列其后其左其右,原来如此这般。

中殿之两旁厢房未作细顾,内情不详,但保存尚算完好,应为古迹旧建无疑。穿过中院东侧的月亮门,又一小院,建有红砖瓦房三间,可能为人居之所。再往后走,进入后院,有左右厢房尚存,但后中空旷,仅一座红砖砌就空间不足两方的遮护物,极其简陋,不能用建筑物称呼。台子上有玉皇爷塑像,高仅盈尺,道教至高尊神,不想栖居在此,不胜凄凉,我们向其焚香祷告,无外乎国泰民安之类的美好愿望,同时敲响铁磬,清音袅袅。

后院中有桂树虬居蛇盘,冬季的到来丝毫没有影响到它,依然生机勃勃,树叶繁茂,苍翠如碧。其下有一个方圆丈余的锥形遮阴网,掀开一角,有石台阶盘旋而下,深约近丈。底部有碧水一泓,光斑粼粼。朋友说,这里有名叫天池。没有这汪水,当年两角山的义军也就无法坚持斗争,于革命有大功劳。我想起山门一侧的辗盘,更加相信这是一块养兵宝地。否则仅有山险而无水源,纵战神临世,也只能演一出《失·空·斩》了。

两角山的风景就像一曲音乐高潮迭起,出了院落,仍有石梯通向更高的山头。石阶尽处有一个两层楼阁还没有完全竣工,但却初具形状。一层中有三清塑像,与真人大小无二。通过楼梯上到二层,武曲星与文曲星相背而立。四周栏杆环伺,视野甚是开阔。极目四望,高阁凌天际,俯首白云低。群山如沧海,林涛涌浪急。回看山下,已是云遮雾罩,路如细绳盘绕,河似玉带飘渺,远处的洋县城也变得像沙盘模具一样渺小。古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,我今有登两角山而小洋州之感。我常求自己心胸开阔而不得其法,感慨为何不早来登两角山呢?山不言而自高,与高山为伍,郁闷之情已尽扫,清朗之心业重新。何必纠结世间不如意之事,而让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呢?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